云泉晓钟
云泉寺由大雄宝殿、华光庙和观音阁及钟鼓楼联构而成,占地三亩多,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它的来历还是一个谜,相传云泉寺是明末清初由吴懋修首倡修建的,寺内大雄宝殿右侧菩萨厅的梁上也有“建于大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等字样,这与吴懋修兵败归隐故里的年代亦相吻合。但目前寺内的铁钟上铸有“明万历三十二年” (1604)的字样,比顺治十七年早了半个世纪。再从举水村《吴氏宗谱》记载看,在吴氏宗族第九代传人吴延岳(约出生于1205年)的事迹中有“公舍落岭东源尾等田,入云泉寺出家,法名如山”云云。因此,假如谱上所指的“云泉寺”就是指该寺的话,历史已有七百多年了。此后经过多次的修建或扩建,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增加,直到解放前夕,它是我县东乡规模最为宏大、气势最为雄伟、保护最为完好的一座大寺庙。
走进云泉寺山门,迎面白粉墙上有“白云深处”几个大字,颇有“山门不闭待云封”的意境。大殿山门正对墙廊,里面是种满花木的园子,穿过园子就到达大雄宝殿的正门。左右门神分立两旁,戴盔穿甲,手持兵器,怒目而视,甚是威武。大门正厅前坐着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厅后是天井,右侧有一花坛,各种雪球花一株,花开时节,像是瑞雪压枝。左边是真武殿,右边是郭公堂,正殿立于前,殿宽12米,深13米,佛座上坐着高大而威严的“三世如来”。左右两壁是十八罗汉和廿四诸天菩萨。大殿两侧分别为两进三连间的二层厢房,是僧尼和香客的住室。与左厢房毗邻的千手观音堂,在堂前耸立一株大桂花树,枝繁叶茂,每年盛开二季花期。有诗赞曰:“二月策杖步西园,桂香扑面觅花源,昂首追风至古刹,木樨芬芳出云泉(吴义题)。” “桂花原本金秋开,二月云泉清香来,不是木樨花期错,预兆举水大瑞回(吴庆生题)。”观音阁的左侧有一座高耸的三层塔式钟鼓楼,著名景点“云泉晓钟”就是此处。据说当年晨钟敲响时,宏亮的钟声传出十余里。清澈甘甜的泉水从银屏峰流经该寺山门,它有一细流从幽洞经大雄宝殿后墙穿入至厨房前,然后从华光殿前面的放生池下喷涌而出,更给本庙增加天然景色。经郭公堂右侧有二侧门通往华光殿,该殿塑五显大帝神像,堂前有戏台、鱼池、回廊。过去每年一度举行盛大的大帝会,请来戏班演戏。据说这种别具一格的布局是当年吴懋修与南明弘光帝败退到福州时,聆听了福州鼓山寺方丈指教后设计的。
几百年来云泉寺曾吸引无数的骚人墨客前来揽胜,寺庙外的廊墙,园子四周的围墙及大帝殿墙壁、梁柱等处均有他们诗、书、画、联的作品,可惜“文革”遭受严重毁坏。90年在抢修云泉寺中发现了遗留的唯一一块板雕楹联,上 书:“云飞有色长生画”,但没有下联。据分析,这可能是寺庙原来的左山门楹联的上联。人们对着“云飞有色长生画”这句看似通俗平凡,实则含义意境幽远,既描绘眼前景色,又体现释家哲理的古人佳作赞叹不绝,可惜下联已迭。吴美根先生于1991年上半年去信山西太原的《对联》杂志,恳请全国各地联友给予援配下联,并从400多件作品中选出“月映无心永溢泉”为下联。但笔者似乎觉得“泉涌无声永蕴禅”更好些,这样,以鹤顶格各取头一字,即为“云泉”二字。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