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福田净寺
松江福田净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福田净寺系继承松江泗泾地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御题“东田禅寺”和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北张泾“严家庵”等数家寺院的重建菩提道场。松江水乡佛国,泗泾佛根久远。早在吴越王室正元年(926),陆宝庵由陆宝山三迁至吴淞之曲的盘龙塘横塘口(今泗泾淀浦河归龙桥西首),得吴越王御赐《妙法金字莲华经》,从而成为泗泾地区最早的礼佛道场。
40年后,又因水淹,于乾德末年(967)由主持僧信迁至七宝,此后信士张泽舍宅而为七宝教寺。陆宝庵东迁十里后的十年,高僧应瑞筚路蓝缕,募化择地,以启山林。至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寺成请真宗皇帝赐额,御题颁额“东田禅寺”,同时颁题“七宝教寺”,使东西梵宫并峙,誉起龙廷。至明初洪武年间,又增观音阁,铸铜塔(迎阳塔)藏经。至明万历年间,同时建造普渡、福连、武安三座三孔大石桥,每桥跨拱券石上皆刻“南无阿弥陀佛”,被远近客商礼敬为“水乡佛国”。东田禅寺西侧桥上也因焚香点烛而留下“香花桥”之地名。民谣颂为“三弓(三桥)一箭(铜塔)安一方”,即指当年胜景,亦成为六百多年后重建泗泾安方塔的契机偈语。
原泗泾上海温度仪表厂东至沪松公路边近百亩间,就是当年东田禅寺的遗址所在,东田禅寺的遗迹直至1958年尚存。建国后上海最早出版的乡镇志《泗泾镇志》载:“泗泾地区自宋朝真宋年间始建东田寺起,即有佛教传播……本镇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东田寺(即小普陀)”。除此之外,泗泾地区史载还有龙兴庵、北田寺、谷雨山庙、朱庄庙等寺院,但均已先后湮没。
1994年,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并始终有所流传的尼庵“严家庵”获准成为泗泾镇的临时宗教活动场所,时负责人为慧清师太,其址在泗泾镇北张泾6号。2000年6月,由松江区佛教协会会长、西林禅寺方丈性修老和尚提议,经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松江区人民政府批准,改为比丘道场,并将泗泾镇上原有八个小庙的土地集中,迁址到今址(即原城隍庙旧址)重建,同年圆通宝殿落成,性修法师慈念应瑞等东田寺历代高僧大德在泗泾的-之功,激励后贤-之志,将此寺正名“福田净寺”。
2003年4月起,受松江宗教办泗泾镇人民政府、松江佛协邀请,兼获玉佛寺觉醒法师委派,上海佛学院首届毕业生、原玉佛寺库房副寺明非法师成为古镇泗泾福田净寺的监院。在其主持下,福田净寺着手恢复丛林制度,完善寺院建设,倾心于名镇名刹的规划。至2006年8月,念佛楼、天王殿、钟鼓楼、东厢房、功德堂、斋堂先后竣工;至2008年1月,法乳堂、西厢房、生活楼等也0竣工,足具千年名刹气势。2008年4月,福田净寺举行开光落成庆典,信众数千人观礼参加。
福田净寺共有三进院落,山门建在石径牌坊的尽头,左侧门题“不二门”,右侧门额“三摩地”,山门为双层重檐建筑。山门后左右各立钟鼓楼各一阁,山门正对为天王殿,殿后题额“庄严慈护”。殿后为福田净寺的主殿圆通宝殿,殿内供奉观世音菩萨,殿后额匾“寻声救苦”。圆通宝殿后东侧有镇寺之宝,一株五百多年的古银杏树;西侧掘有放生池,池旁建有观赏回廊,廊内设有方亭,内供观音一尊,是为“大悲亭”。圆通宝殿后为厢房式建筑“千佛堂”,其左右各设有圆型拱门,设“般若”“解脱”两门,各通寺后园林幽处。圆通宝殿两侧各建有步行观廊建筑,廊内有十八罗汉和释迦佛祖成长说法等传达故事的彩绘石雕画,其姿态各具神通,甚为传神。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组厢房建筑群,东侧有观音殿,也是素斋馆和法物流通处所在地。整座福田净寺以供奉观音菩萨为主题,黄墙红门、灰瓦银杏,环境优雅,堪与山门外泗泾古镇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