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旅游
三亚旅游
婺源旅游
云南旅游
贵州旅游
厦门旅游
景区导航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西藏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香港
澳门
台湾
首页 > 山东 > 潍坊 > 昌邑旅游

姜氏祠堂

时间:2022-09-29 发布者:将情话偷藏
潍坊 昌邑十大景点 昌邑文物古迹 昌邑博物馆 昌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姜氏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姜氏祠堂座落于昌邑城里南隅十字街南巷一号,解放路中段路西。现有正厅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南大门一间及东西耳房各两间。西院北屋五间,南屋五间连大门一间。占地面积约九百平方米。祠堂建筑全部为砖木结构,青瓦覆顶,脊饰吻兽。正厅前出廊檐,明柱六支,每柱头梁端篆刻自东向西分别为“福、营、邱、分、派、寿”六字。大门十柱落地,门枕为精雕石鼓。1986年确立为昌邑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政府拨款,将其修缮一新,署文物管理所。

  据史书记载,“姜氏受姓于姜水,著于营丘,大于齐之桓景,而后繁衍于滨海诸郡”。昌邑一派则于宋末靖康年间(1127-1128)由宁海(今牟平)彤岭迁来,始祖为喜公,传六世后无考。一世祖为文庆公,于元代自黄县迁来。经六百余年繁衍,现已成为昌邑望族。姜氏名人辈出,远者史书有载,此不再赘,近者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五世祖瑄公、嘉靖年间(1522-1566)八世祖民望公均为御医。六世祖镗公官为南直隶凤阳府通判。自清康熙始,姜氏一族更显赫一朝,十一世士祯公,后入旗籍改李姓,官至江西、广东巡抚,为清初肱股大臣、封疆大吏。其子煦公任苏州织造三十二年,长期兼视两淮盐漕御史,后进阶户部右侍郎、大理寺卿。其侄焯公累升徐州知州,另一侄煌公在刑部为官,曾出资兴筑潍河堤防,至今受益。

  尊宗敬祖,必建祠堂,此前昌邑姜氏各村各自修祠,规模卑小,不便祭奠。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昌邑姜姓阖族议定,在城里购地一段,建先祠一处。由衷四、云衢二公率先捐资,共集钱五百二十缗。先建正厅五间,东西厢各三间,并于厅西新营北屋五间,南偏九间,大门一间及四周墙垣。道光八年,可法公又出私田数亩,用每年所收田租之息作为祠堂修葺管理及祭祀之费。民国八年至十一年(1919-1921),续涛公率县内二十六村并族人六十三人,共集资一万余千钱(每千钱当银元一元),对祠堂进行重修。姜泊庄其璐公一人捐资五千元,占全部捐资的一半,至今为人称颂。新中国成立后,祠堂收归国有,不再祭祀。改门换窗,作政府机关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祠堂正厅前墙前移,门窗全换,东西两厢及南耳房门窗或改或另开,部分墙体断裂,西院北屋已塌,院内草木榛榛,凉风凄凄,鼠窜狼嚎,悲凉至极。来者有误入《聊斋》鬼处狐域之感。尽管仅存断壁残垣,此处总还是县内仅存的一所古建筑。昌邑有姜氏族人二十四世龙启君,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积极向政府申请保护,并得到批准,拨款十万元,由县文物管理所负责进行维修,恢复原貌,以至姜氏祠堂成为县内景观,可为万幸!祠堂地理位置优越,原先门前开阔空旷,前有墨水池,后有傅公(傅振邦)祠,西北为凤鸣书院,西南有城隍大殿,东有姜家大湾,湾北崖有士桢公、续涛公故居。祠堂建筑与周围古建融为一体,非常合乎易数之理。“文革”间幸免于难得以保存,能与之无关?祠堂大门外原有台阶四步,另有栏门两扇。门上悬“慎馀堂”匾。门前两米处有旗杆台,台上树旗杆一幢,这是其族人在朝为官的标志。院内原有照壁一通,雕砌精巧,描绘生动。另有建祠碑三通,其一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刻的嘉庆二十二年(1817)建祠碑,一为道光八年镌刻的新建祠碑,一为民国十一年(1922)重修先祠碑。正厅内北墙上悬挂“尊宗敬祖”匾,匾下供焯祖神像,像两侧悬挂各支派家堂老影,影下摆香案,设供桌,置神位。每逢祭日,各支族长率领族人前来上香烧纸祭奠,瞻拜者络绎不绝,纸烟缭绕,香火不断,一派封建传统的望族景象。祠堂两厢内悬挂煦公画象和《煦祖行乐图》,图卷内恭绘煦公春游乐、夏乘凉、秋赏月、冬狩猎的各段情景。一侧悬有焯公所撰《群生自造化说》,以警示后人勤俭自勉,与人为善,勿恃强作恶,得意妄为,切记善恶必报,自造化之理。另一侧有书橱一幢,内藏姜氏档案及族谱木版等。耳房为仓库,一侧内藏有祭具,另一侧内藏有清扫工具。西院为看守及族间会议接待之用。

  敦亲睦族,续谱收族,理所当然。姜氏族谱初修于明代六世祖镗公,不幸毁于明末壬午(1642)之乱。清康熙十七年(1678),扬波公等从残谱及断碑中将谱收集齐备,并进行续修。是为一修,但无力刊刻,只存手稿。康熙二十四年(1685),士英、舜龄、扬波等公携谱稿赴广州访士桢公,求其修订刊行。士桢公为谱作序,并撰宗训若干则附于谱后。康熙三十六年(1697),士桢公已故,其侄焯公又携谱稿到苏州,与煦公共商刊刻之事。煦公感慨不已,对先祖遗愿未酬,深表自责,对资费表示“余独任也”。至此,族谱首刊,是为一刻,印四十本发行于族间。至康熙六十年(1721)。时焯公任徐州知州,又率众进行续修,并请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吏部尚书孙鹏翮、户部尚书田从典、工部尚书陈元龙、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等当代名宦作序,是为二修。康熙六十一年重新刊刻,装订成元、亨、利、贞四册,内分六卷,钦“致远堂藏版”,是为二刻。二刻版式规整,体制完备,印刷精良,装订讲究,再有名宦作序,更加壮观,可与孔孟之谱媲美,为以后再次续修刊刻奠定了基础。此次刻版一直保存于“慎馀堂”即姜氏祠堂内。直到同治八年(1869)五刻时,还用“二刻原版”印刷,可惜该谱版毁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乾隆三十三年(1768),十六世镉公率众续修,共一函五册六卷,是为三修。三修新增谱例二十则,计新旧二十六则。谱例中排出九字“曰、于、是、乃、其、言、亦、在、斯”,为全县姜氏族人的行辈用字。自十七世“曰”字辈起,至二十五世“斯”字辈止。嘉庆二十二年(1817),四修族谱时,河东、河西开始分修。河东谱由十四世镤公及其堂兄铎、从兄松华、堂弟钦、族侄衷四、族孙永锡、维瑞、纯明,族曾孙曰坚、曰召主修,族内集资尚缺部分由衷四公补之,使之很快刊出。河西谱由十六世维远公、墫公、祥魁公主修。第五次续修于同治八年(1869),河东谱由十八世鸿文公编修,装订成四函十六册,函分“元、亨、利、贞”,卷自一至十六,至今纸白如初。河西谱一函六卷,由十五世宗源公、十七世克昌公、振炳公、十九世录善公、是朱公主修。本次修谱规模较大,不仅将本支收入,还将县内部分姜姓小村之户也一并收入,昭穆于谱后,达到了敬宗敦族之效。第六次续修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河东谱由二十二世言训公编修。此次编修,入谱的不仅有本县族人,还有邻县(莱州海沧、平度五甲埠、高密武兰等)姜姓,共计大小村庄三十八个。装订成六函:“天、地、人、福、禄、寿”,计二十四卷。谱序又添十字,至三十五世,即“慎、修、有、余、庆、纪、之、可、永、传”。河西谱由十七世凤瑞公、十九世以铎公、世仁公、是寅公、百川公主修。河西谱包括长胡同等九村,一函六卷,开本形式与河东谱相同。自六次续修姜氏族谱,至今近有百年,其间外强入侵,朝代更迭,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尤其是“文革”时期,把族谱作为“四旧”烧掉,把续修族谱的人当成-批斗。祖训三十年修谱一次,根本无法实现。非不为也,实难为之。幸亏六修之谱发布较广,也是族中不乏热心之人,方能从兵燹政乱中冒死保留,使今日有幸察阅,使近千年谱牒有幸流传。自政府改革开放以来,重视传统文化继承发扬,各村续谱建祠者不乏其人。姜姓族人在龙启君的带动下,又有有识之士捐资出力,终于在今秋将《昌邑姜氏族谱》的七修完成

   

下一景区:昌邑滨海国家湿地公园
邻近的昌邑景区
你可能对下列景点会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