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旅游
三亚旅游
婺源旅游
云南旅游
贵州旅游
厦门旅游
景区导航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西藏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香港
澳门
台湾
首页 > 山东 > 青岛 > 市南区旅游

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

时间:2022-09-29 发布者:妳掉進梦裏
青岛 市南区十大景点 市南区文物古迹 市南区博物馆 市南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青岛观象台位于黄海之滨、胶州湾畔,风景秀丽的避暑胜地——青岛市区海拔75米的观象山巅。1898年德国海军港务测量部在馆陶路1号建气象天文测量所,1905年改称“皇家青岛观象台。”

  概况

  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后,又改称气候测量所。1924年,我国正式接收改称观象台。1937 年日本人再度强占,1946年抗战胜利后归还中国。1949年解放后,由海军接管。1957 年,天文、地磁、地震三部分移隶中国科学院。从此,青岛观象台一分为二:气象部分归海军,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海舰队司令部气象区台”;另一部分定名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该台1978年撤消建制,规划为海洋研究所,1993年原名原隶恢复建制。

  在青岛市区诸多山头公园之中,唯独"穹台窥象"曾被列为青岛十景之中。穹台,即指坐落在观象山巅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观象山海拔79米,山势和缓,顶部平坦,花木葱宠,环境非常幽美,据记载,观象山30年代初就已为辟公园。解放后进一步植树绿化,栽花种草,铺设石砌路径和石桌石椅、凉亭、花廊等。山顶处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测绘局于50年代所建的全国水准原点,全国各地的海拔高度皆由此点起算。80年代中期,观象山公园被规划为开展天文气象科普教育和登高游览的活动场所。

  景点意义

  青岛观象台是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发祥地。它虽始创于德人,两度日占,几易建制,但是它的主要业绩,特别是在天文学上开拓性的贡献,都是在我国接管后开展的。蒋丙然,高平子等老一辈科学家,在军阀混战、强邻逼伺的艰难环境下开创了中国的现代天文事业。1924年开展了我国自己的时间服务工作;1925年开创了现代太阳黑子的观测和研究,并为我国积累了第一批现代太阳黑子观测资料;1926年青岛观象台作为我国唯一代表,应邀参加第一届万国经度测量,成绩优异,得到国际经度测量会主席的专函赞许,开我国天文界步入国际合作之先河;1931年,我国自己建造的第一座圆顶天文观测室(直径7.8m)在青台竣工;1932年,我国引进的第一架口径32/20cm天体照相望远镜投入使用,它标志我国天文事业从此步入先进之行列。

  建国后,除继续从事太阳黑子的观测和研究外,主要从事小行星、彗星、恒星以及人造卫星的照相定位工作。1985—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的国际联测中,参加精密定位大尺度结构观测和研究,取得精密照相定位资料210组,获得1989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现存主要建筑有城堡式七层石砌办公大楼。楼西有一砌砖瓦顶小平房,青岛经纬度标准位置设在房内。山垭处建有一座玲珑别致的小石屋,是我国水准原点所在地。

  历史

  青岛观象台是近代远东三大观象台之一,在近代中国气象、海洋科学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之后,任命著名天文学家蒋丙然先生作观象台台长。

  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派陈中孚前来接收青岛,人事更替为必然。当时主持中央研究院的蔡元培先生亲自写信给胡汉民,国民政府-院长,请他电告陈中孚不要因政权轮替而更换蒋丙然的台长职务。青岛被确定为特别市以后,对市直属机构重新调整。有人提出把青岛观象台拨归青岛市教育局管辖。蔡元培先生获悉消息之后,于7月26日两次打电报给当时的青岛特别市代理市长吴思豫,坚决反对观象台隶属教育局。蔡先生认为,青岛观象台与一般政府机构不同,事关市政、航政,主要从事专门的学术研究与应用,教育局则为普及教育而设立,大学虽然也属教育的一部分,因偏重学术研究,通例不受教育厅或者教育局管辖。观象台既然不在教育范围以内,就更不适合隶属于教育局;观象台台长资格,等于大学教授,世界各国地方观象台台长,均由中央观象台任命,台长的地位和待遇,在特别市应该与各局长平等。如果隶于局长之下,则饱学正直之士将不肯屈就,台务将无进步,影响气象学术的发展。要求吴思豫不要采纳这条愚蠢的建议,观象台长应直辖于市长。同时谆谆告诫吴思豫,以后凡涉及观象台台长人选必须征求中央研究院的意见。三十年代,经费始终是影响青岛观象台发展的瓶颈,蔡元培与竺可桢两先生多方筹措,除了从中央研究院的天文、气象两所每月各拨500元予以补助外,还多次运动青岛历任市长,为观象台筹集、增拨经费,使青岛观象台业务得以顺利发展。

  1924年2月15日,是青岛观象台的第一个接收纪念日。青岛观象台,于1910年奠基,1912年落成,主楼共7层,高21.6米。青岛观象台建有中国第一座地磁观测室,是我国20世纪初的地磁力观测研究基地。青岛观象台曾参加第一、二次万国经度测量工作,为中国天文事业作出重要贡献。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曾将青岛观象台改名为青岛测候所。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日方本应将观象台交还中国,但日方有意曲解《山东悬案细目协定》中的有关规定,拒不将观象台交还中国。后经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多次向日本政府及其驻青领事馆交涉,中国观测员才进入观象台。但日方人员仍留在台中执行台务,致使中日双方观测人员各自观测和记录气象资料,酿成“观象台日员悬案”。为了表达坚决收回观象台主权的誓愿,促使“日员悬案”早获解决,青岛观象台呈请胶澳督办公署同意,将2月15日定为观象台接收纪念日。但观象台的回归之路十分坎坷,在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的反复交涉下,日方仍拖延撤出其观测人员,直至1937年8月,日方撤退所有在青日侨时,观象台才由中国全部收回。测候所又名观象台、气象台,位于市南区观象山之巅,1905年自馆陶路一号迁于此。建有德式楼房2幢、中式平房14栋、圆顶天文观测室2座,主楼建于1910年6月至1912年1月,德国人保尔.弗里德里希特.里希设计。楼主体7层,高21.6米,全部为花岗石砌筑,上出雉堞,是一座具有欧洲石砌古城堡式样的建筑。时德国海军部的备忘录记载:"所完成的预设计包括一座主办公楼,内设办公室、宽敞的实验室、图书馆、公共阅览室、存放时钟的恒温地下室、装有双取暖设备的仪器温度系数测定室、金工车间及其他附属房间。除此之外,地磁观察室也在规划之内",测候所后改称观象台。

  1931年10月又在该楼西的西山巅建成中国自己建造的第一座大型天文观测室,整体建筑是花岗岩圆体,直径8米,高14米,顶部的球形是钢木结构,可转动,转动一周为9分钟,观测窗宽1.2米。当时楼内就装有法国泼林工厂制造口径为32厘米物镜,焦距3.58米的大型天文望远镜等;并设有国家黄海水准基点及地磁房。现为青岛观象台。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景区:闻一多故居
邻近的市南区景区
你可能对下列景点会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