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泽寺摩崖造像
皇泽寺摩崖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皇泽寺摩崖造像始凿于北魏晚期,历经北周、隋、初唐、盛唐的不断雕凿,至中唐时期趋于衰落,持续时间300多年。现存造像57窟龛、大小造像1200多躯。现存重要洞窟除前述的12号、13号外,还有15号、28号、38号、45号、51号、55号、56号等洞窟。这些石刻造像对研究四川地区佛教的传播路线、造像题材和风格、人们的宗教信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1961年,国务院将皇泽寺摩崖造像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皇泽寺摩崖造像在寺院的后面,镌造于临江的绝壁之上,共有自南北朝至宋、明时期的造像一千多尊,主要的石刻龛窟有中心柱窟、大佛窟、五佛亭石龛、则天殿石龛等。除部分分布在写《心经》洞区、五佛亭区外,大都集中在大佛楼区。
大佛楼又叫大佛石窟,原本无楼,是则天殿背后依山摩崖造像石窟。该楼初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后因年久失修已坍塌。现所见之楼,是1980年国家文物局拨款所建之新楼,由著名书法家李半黎先生题书“大佛楼”三字匾额于楼上,故习称“大佛楼”了。
中心柱窟
位于则天殿之上、大佛楼左侧的中心柱窟(45号窟),为皇泽寺造像年代最早的一处,也是四川地区唯中心柱窟
一的中心柱窟。
中心柱窟又名塔庙窟、支提窟,深2.76米,宽2.6米,窟约13立方米,窟室方形平面,平顶略弧,窟中央立方柱,由窟底直通窟顶,三壁各开一大龛两小龛。
中心柱是一根完整的石柱,又是一座造型精美的经塔,由塔基、身、顶三部分组成。第一、二层四面各凿一龛,龛中凿一佛二菩萨三尊像。这些佛龛造像,刻法古拙质朴,坐佛褒衣从正面敞开,下缘垂于台座下;左右侍立菩萨,发作双髻,长裙曳地,阔幅天衣于胸前作V形交叉于双肩成双角若翼。
三面石壁上三大龛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像均身躯颀长,菩萨则面颐丰润,通身无璎珞,造像坚挺有力,富于体积感。三壁上部饰千佛。中心柱窟始凿于,但三大龛内的造像为后代改凿。
大佛窟
中心柱窟旁,是皇泽寺最大的一龛造像,即大佛窟(28号窟),此窟最初是隋文帝第四子(蜀王杨秀)所大佛窟
开,但成于初唐。大佛窟为马蹄形平面、穹隆顶式窟,高7米,宽6米,深3.6米,龛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七尊像,龛后壁浮雕人形化天龙八部。
主佛为释迦牟尼(一说是阿弥陀佛),高约6米,立于莲台之上,左手曲举胸前,右手施无畏印,体态雄健魁伟,表情庄严肃穆。可惜的是他的手指在“文革”期间被毁坏,现在看到的是重塑的。大佛背后刻有“天龙八部”,在变化多端的彩云中若隐若现,十分生动。
主佛左右侍立迦叶、阿傩二弟子。迦叶袒右肩,左手执香炉,右手握拳下垂;阿傩左手捻串珠,右手上举,拇指中指相并。
外侧观音、大势至二位菩萨,也都刻得眉目清秀,端庄慈祥。左右0、金刚、力士等造像,惜风雨剥蚀,已面目难辨,但所见一肢一臂,仍旧雄姿英发,形态不凡。大佛窟供养人
这座石窟内刻有一“供养人”像,在全国“佛界”中再也找不出相同的面孔。他高0.67米,身着官服,头戴唐制双翅官帽,双手合掌跪于佛前虔诚祷告,在大佛足下,显得卑微而又渺小。据张大千老先生考证认为,此“供养人”应为被废后的唐中宗李显,因希求复帝,以取悦母后武则天,正为其母祈祷。另一说法为章怀太子李贤。因李贤曾令范晔诠译《后汉书》,有影射皇权旁落之嫌而得罪于武则天,被废为庶人;后李贤奉令监造皇泽寺时,令石工将自己的像雕于大佛脚下以示忏悔请罪。
大佛窟规模宏大,布局合理,造像精美,是皇泽寺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雕刻技艺最精湛的洞窟,也是我国初唐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代表作品。
五佛亭石龛
五佛亭是以五个石龛雕刻而得名的,其中一号石龛较大,主像释迦牟尼体态适度,身披袈裟,衣纹纤细流畅,如轻纱透体,极富质感。左右的菩萨像,身材窈窕,面容秀丽,头束发髻,戴着珠环宝冠,胸前挂饰璎珞,身披纱络,下着罗绮,显得体态轻盈潇洒,这是此地造像珍品中的珍品。此外还有雕刻精细的牧牛画、舍利塔等。
写《心经》洞造像
皇泽寺寺内的写《心经》洞中,保存有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手书的-题刻。唐代宗初年,颜真卿为利州刺史,曾写《心经》一卷,刻于此处,因此俗称写《心经》洞。
写《心经》洞洞区有造像,分布于巨石三面,共计19龛,东面主要雕刻经幢和六道轮回的内容;西面造像常年埋于土中,2005年春在基建过程中被发现,主要内容为三世佛及释迦、多宝佛的题材;南面12号、13号洞窟为武则天的父母武士彠、杨氏开凿,时间为贞观二年(628年),这个时间与武则天出生的第三种说法相符,因此,这两个窟可能是为武则天的出生祈福所开,窟内现存有武氏夫妇礼佛图一组,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