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桥大塘
周桥大塘,是清朝道光四年(1824年)洪泽湖决堤冲击而成的。那年冬天,洪泽湖上狂风大作、巨浪滔天,惊涛席卷堤顶,高达数丈,终于撕开堤坝,周桥溃堤之后,由于决口太宽,大塘深不可测,到第二年仍无法堵塞。朝廷遂令时任江苏巡抚林则徐前往现场指挥。林则徐0病逝,重孝在身,但他义无返顾,身着孝服赶赴高家堰,与当地官民风餐露宿,经过几个月的奋战,终于完工复命。恶劣的环境使林则徐积劳成疾,几次病倒在工地上。他的这种忠于职守的崇高精神在洪泽湖区被传为佳话。决口堵住了,朝廷又出巨资,用6年时间,于道光十年(1830 年)筑成长737米,顶宽33米的内堤,将大塘紧紧围住,并用条石砌成护墙。这个大塘原深近30米,1976年冬天,洪泽人民用两年多时间在这里填塘保堤,当时共填土86万方,将大塘从塘底高程负16米填至高程8-10米。大家看,现在的大塘已成为大堤上独特的历史景观。顺着大塘北侧拾级而下到石工堤脚,可以遥想当年洪水灭顶的悲壮情形,从密密的条石缝隙中,可以寻觅到能工巧匠带血的印迹,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治水图画。
大塘西侧的这块碑,看似平常,其实还有一段故事呢。这是一块御碑,两侧的祥云和背面的云海石纹依稀可辨,它是乾隆帝下江南经洪泽时留下的。当年,碑立在周桥以南约15公里的五里牌。1950年洪水泛滥,淮河下游人民灾难深重,死伤无数。当地政府发给中央的电文写道:蛇与人争树,人攀树而得救,又因蛇咬而死。看到此处,毛泽东主席心情非常沉重。第二年他题写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八个大字,下定治淮的决心。文革期间,当地人将乾隆碑文磨去,刻上毛泽东主席的这款手书,并由五里牌移至此处,立在洪泽湖与大塘之间。它象征着治淮的历史在中国0领导下翻开光辉的一页。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