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湖南临时省会旧址群
抗战时期湖南临时省会旧址群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抗战时期湖南临时省会旧址群,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城荷花池居委会马路巷内的天主堂、永生堂等教堂和寺庙。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五强溪库区蓄水后,就地后靠所建新城的滨江大道。请看,眼前这一片建筑群座北朝南,前临沅水,依山就势,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这里就是抗战时期湖南临时省会所在地。2011年1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一定不会忘记,1937年7月7日这一天,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由于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华北、华东、华中相继沦陷,沦陷区难民大量向西南疏散转移。1938年10月武汉失守,长沙告急,11月3日湖南临时省会迁往沅陵。先迁址沅陵太常,后转迁于沅陵县城马路巷。大家会问,省会迁址为什么选择沅陵。我想当年应该是出于三个方面的战略考虑:一是战略位置重要。沅陵处湖南西北部,沅水中游,五水在境,万山雄峙,上扼滇黔,下障常岳,楚之咽喉,盘古兵冲之地,有湘西门户之称。有文献记载:“辰安则楚安,楚安则天下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二是区域交通优越。沅陵总五溪之汇,在漫长的江河文明时代,沅水、酉水为我国中东部进入西南部乃至东南亚的重要通道,1938年湘黔公路开通,沅陵交通优势更加凸显;三是沅陵自隋朝置辰州府后,一直为历代郡、州、路、道、府治所,大湘西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称西南重镇。由此可见,从战略层面考虑,湖南临时省会迁往沅陵,是战略退守的必然选择。
随着湖南临时省会迁入,省直机关及省内外学校、医院、银行、工商企业相继举迁沅陵。大批的救亡团体、青年汇集沅陵,一时工厂林立,学校遍布,商铺满街,医院众多,沅陵古城人口从不足3万骤增20余万,经济、文化十分繁荣,抗日救亡活动如火如荼,一度成为湖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这期间,周恩来同志指示廖沫沙、田汉、周立波等同志赴沅陵复刊“抗战日报”,并指派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派车护送设备、人员至沅江码头,转乘木船沿洞庭湖溯沅水而上抵达沅陵。剪伯赞、张天翼、谭丕模、草明、邵宇、潘天寿、王朝闻、欧阳山等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和湖南广播电台、长沙一致剧社、新路、新知、生活书店等团体相继迁往沅陵,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由于沅陵城为湖南临时省会所在地和大批抗战机关团体退守的后方,成为日机轰炸的重点目标之一。《沅陵县防空志》载,从1939年8月18日起到1944年9月23日止,日机出动221架次,投弹1165枚轰炸沅陵,炸毁房屋3099栋,炸死953人,伤1110人,损失价值180万银元,沅陵古城遭受巨大的损失。湖南临时省会在沅期间,发动抗日救亡团体,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组织教会医院和迁往沅陵湘雅医院、省立第九医院、军政部77后方医院、军政部卫生船泊队、省卫生办事处、省第九妇婴卫生训练所、江苏省立医政学院一批著名医学专家救治前线转送的伤员和难民,积极开展救护救亡运动。
我们沿着古巷道前行,脚下这条路叫马路巷,曾是古辰州历代府衙官员骑马出行的必经之路。这条宽近3米,长不足500米的古巷道,现存天主教的天主堂,基督教的永生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佛教的白圆寺和道教道场。当年五大教虽同处一巷,近在咫尺,却和陆相处,各自传播教义,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宗教文化现象,在中外宗教史上也十分罕见。追溯这一段历史,《沅陵县志》载: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西班牙天主教传教土翟德隆进入沅陵,三年后(1906年)西班牙天主教奥斯定会投资210万元,购买土地73亩,在沅陵县城下南门正街13号地段修建天主教堂,取名宏恩医院,文革期间遭到损坏,并改名反帝楼,现淹没在水下。又先后在沅陵城乡修建和创办尚智小学,辰粹小学、辰粹中学、辰光护士学校和孤儿院、养老院修道院;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基督教复初会传教士管耀卿来沅陵传教,组建沅陵教会,当时有美、英、德及中国牧师21人主持教务。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于沅陵各界人士抵制洋教进入,一场瘟疫起因,打死两名英国传教士,震惊朝野,引发国际争端,腐败无能清政府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威逼下,赔款白银800万两,处死百姓11人,革职沅陵知府大小官员,立下“永远儆戒”耻辱碑,史称“辰州教案”。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基督教复初会利用赔款在马路巷修建哥特式建筑——永生堂。相继创立修建贞德女子中学(原沅陵女中),朝阳中学(现沅陵一中),凤鸣小学(现荷花池小学)。在民国时期,西方教会学校规模压过本地学校,仅朝阳中学从1914年至1949年的35年,开班58个,毕业生2300人,是明清两朝500年本地培育秀才的总和。
请看,眼前的“天主堂”、“永生堂”、“牧师楼”建筑群,是典型的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整体为砖木结构,建筑中使用大量的钢筋水泥材料。既有欧美建筑风格,又有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大楼尖塔高耸,拱券门窗,叠涩出挑、墙线装饰,平面呈“∠”造型等充满美感。既是当时沅陵古城制高点,也是民国时期大湘西地区面积最大的建筑。
游客朋友们:抗日战争湖南临时省会旧址群——基督教永生堂、天主教天主堂、伊斯兰清真寺、佛教白圆寺和道教教场是沅陵县重要古建筑之一。其历史价值在于:自“辰州教案”后,在经济上,西方列强洋货充斥沅陵街市、民族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在文化上,以传教为支点建教堂、办学校、办医院、文化渗透无孔不入;但是,客观上评价,建医院,引进了西医及医疗技术,推进了沅陵医疗技术进步与发展;创办学校发展了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建筑群旧址见证了这一历史事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其科学价值在于:天主堂、永生堂及牧师楼具有哥特式建筑特点和中西合璧建筑风格,是当时沅陵引进西方建材和建筑技术与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见证。遗存的建筑群为研究当时学习西方建筑技术提供了实物参考,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其艺术价值在于,旧址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建筑规模气势恢弘,平面呈“∠”型,面积大、楼层高,塔尖高耸,西式拱券门窗,墙线精美装饰,叠涩出挑点缀,建筑整体充满美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其社会价值在于:1906年建宏恩医院以来,先后更名湘雅医院(1938年)、湘西军区卫生部直属医院(1949年)、湘西行署第一人民医院(1951年)、沅陵县人民医院(1953年),直到移民搬迁新建沅陵人民医院后迁出,不同历史阶段承载了救死扶伤的社会功能;创办教堂、医院、学校及幼慈园、养老院、客观上传播了西方文化、知识和先进技术,也起到感化和教化人心的作用,因此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作者:杨绍纯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