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大王庙遗址
八部大王庙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保靖县拔茅乡水坝村境内的酉水河北岸黔山下,现存清乾隆二年(1737)前所建的八部大王庙遗址,亦即首峒遗址,这是湘西州唯一的八部大王庙遗址。
遗址尚有一块残缺的截石碑,阴刻文字依稀可见:首八峒,历汉、晋、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为楚南上游……故名为八部者,盖以威我镇八峒,一峒为一部落……峒者,即当时土家族地区的行政区域建制名称,八峒即当时共八个区域。土家祖先八个儿子,各为一峒首领,首八峒者乃峒中第一峒,后人修建八部大王庙以示纪念。
八部大王庙遗址保存较好,正六方形的庙样基清晰可见。为何庙层成六方形,是一个迷。庙前那一对石狮仍在原处,其造型粗朴、古拙,世上绝无仅有。庙门两侧石刻对联亦在遗址中,行楷阴文,上联:勋猷垂简篇驰封八部;下联:灵爽式斯土血食千秋。原嵌在八部大王庙门楣上的一块青石碑铭,高1.51米,宽0.81米,正中有八大王行楷四字,阴刻竖书于三条浮雕虬龙及云图间。现存湘西州博物馆。
据《酉水考略》记载,八部首领曾带领土著先民捍卫八蛮峒口——土家族的发源地,带领他们从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进入定居的农业时代,对于土家人来说,八部大王的贡献就像是尧舜禹对于华夏民族的贡献一样。而首八峒正是八部大王的首领——涅壳赖的故乡。传说中涅壳赖能够钻山入海、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他带领部族战胜河妖,守卫山寨,与王朝对抗,是土家人代代相传的首领。涅壳赖死后,被首八峒父老葬在沙湾庙包之上,并建神庙,将其泥塑全身供奉庙中,成为代代土家人祭祀膜拜的半人半神的偶像。后来其他部族也纷纷效仿,相继在酉水流域建起庙宇,供奉八部大王的木主。
首八峒的八部大王庙位于酉水河畔沙湾村对面的庙包上,庙后为涅壳赖的墓地。它是土家八部大王庙中年代最久远的一座,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庙身毁于战争,现仅剩台地遗址,以及一对造型古朴的朝天孔。庙中原有一块蟠龙石碑,现存湘西自治州博物馆。据当地老人描述,被毁前的神庙分为三进。第一进是摆手堂,人们在此处跳摆手舞进行祭典,东西两侧各有一处马房,大门两旁各有一只朝天犼;紧连第一进的是一处两层高的戏台,祭祀时在此唱傩愿戏还愿,戏台两侧各有白马雕像一座,戏台北向是第二进的戏场,人们在此处观戏,东西两侧厢房供妇女小孩休息;最后一进是八部大王神殿,正中供奉涅壳赖神位,人们在此焚香祈愿,两侧还有祭司用的钟、鼓。据老人们回忆,新中国成立前此处祭祀活动非常兴盛。每逢旧历正月,附近几十寨土家人均前来敬山烧香。人们背着土家特制的糍粑、团馓、腊肉等祭品,祈求风调雨顺。这些祭祀活动也极具土家特色,摆手舞又名调年舞,节奏鲜明,刚劲有力,具有原始质朴的美感。每当祭祀的钟鼓声响起,男女老少便齐跳摆手舞,共度调年大节,场面热闹非凡。此外,敬八部大神、玩龙耍狮、唱傩愿戏还愿等祭祀活动也独具特色。现在每逢旧历新年,附近土家人仍保留着祭祀的习俗。
八部大五庙对研究杯流域文化和土家族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有不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