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楚长城遗址
叶县楚长城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叶县的辛店、保安、夏李、常村等南部区域,有一条“龙”在山岭峡谷之上曲折盘旋,俯瞰着广袤的中原大地和江汉平原,这条“龙”就是当地百姓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土龙”--楚长城。楚长城是中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最早的长城,被称为“长城之父”。楚长城既是南方部族“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军事跳板,亦是抵御中原诸国的军事防御体系,它承载着楚国沧桑的历史,见证了战争与和平的演变。
遗址概况
叶县楚长城遗址是由“土龙”(城墙遗址)、山寨(关城遗址)、房基、水井、蓄水池、烽火台等组成的重要遗迹连结线,涉及辛店、保安、夏李、常村4个乡镇。
楚长城遗存较好的地段,都在山寨的顶部,老山寨、鹞山、闯王寨、红石寨、歪头山寨、青山寨,高度一般都在1-3米,歪头山顶部城墙高度达5米以上;墙体宽度在2米左右。在这些较大的楚长城山寨遗址上发现有房基几十处,歪头山顶有峰燧一处;老寨山、闯王寨、歪头山上均有城门、水井多处。从老寨山以西至西坡段大多在1米以上,小山寨至双鸭山之间的连接处都有明显的长城遗迹,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土龙”。
叶县楚长城虽历经两千六百多年的风雨,但由于处于高山峡谷之中,在农耕时代对其破坏不大,基本保存了原有的线路走径和原始状态。
发现和保护
2005年6月,时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龙正先生和叶县文化局的文物工作人员对叶县常村镇歪头山遗存的建筑遗址等遗迹进行初步的调查,并对墙体、房基、蓄水池、将军冢(后研究证明为烽火台)等进行了测量。歪头山遗存建筑遗址依山而建,前墙后房,并建有蓄水工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类活动区域。它建于悬崖峭壁之上,兼具军事攻击和防御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价值。房屋遗址错落分布,具有先进的科学性。
考察认为,根据歪头山遗存建筑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石砌房基布局兼具攻击性和防御性,这里有可能是楚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座关城,极有可能就是史书记载的“楚之方城”。史料记载,叶县南有“楚之方城”,也就是当时楚国长城最早的一座关城。“楚之方城”形成后,由于战争的需要,楚又在其它地方建成关城,后关城与关城相互连接,形成了楚之“长城”。今歪头山建筑遗址就在楚之“叶邑”(叶邑故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春秋时期楚国北方重要城池,今叶县叶邑镇旧县村)的西南约15公里处,与史书记载的地理位置完全吻合。
此次考察,基本确定楚长城在叶县的存在,揭开了叶县楚长城考察的序幕,为研究叶县楚长城遗址奠定了基础。
2007年4月,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楚长城研究会会长对叶县楚长城遗址进行考察,证实了叶县楚长城遗址的存在。
2008年8月叶县人民政府将叶县楚长城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9月,“叶县楚长城保护工作现场会”在保安镇政府召开,县政府通报了楚长城相关情况,并由县政府主管领导代表县政府与辛店镇、保安镇、夏李乡、常村镇签订了《叶县楚长城保护责任书》,为楚长城保护工作打下了基础。
2009年、年初,河南省文物局组成楚长城调查队,对楚长城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发掘和认定。2010年3月,河南省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用考古学的方法,确定了楚长城的地理位置和走向,基本掌握了平顶山市叶县、舞钢市,南阳市方城县和驻马店市泌阳县境内的楚长城分布线路。2010年11月,国家长城资源调查楚长城片区会在平顶山召开,与会专家实地调查了叶县段楚长城遗迹,对叶县段楚长城遗址给予了肯定。
2012年5月24日至28日,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携《行走长城发现历史》大型文化纪录片摄制组在叶实地考察楚长城遗址及相关遗迹。
2012年5月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河南省长城认定的批复》,认定叶县境内楚长城由舞钢市进入叶县境内辛店镇,涉及辛店、保安、夏李、常村四个乡镇,西部与鲁山相连。认定烽火台1处、墙体遗址19段。2013年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将河南楚长城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叶县楚长城遗址名列其中。
文化价值
中国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1987年4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楚长城是中国长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早的长城,被相关专家称为“长城之父”。而“楚之方城”,是楚国在战争防御体系中修筑最早的一座关城。“楚之方城”形成后,由于战争的需要,楚又依地形修筑多座防御性小城,称为“列城”,后再利用山岭、河谷和人工筑墙,将列城相互连接成防御体系,形成了楚之“长城”。所以说,叶县楚长城是楚国修筑的最初、最早的长城。而具体到那座关城是“楚之方城”,目前多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尚无定论,这需要用科学的方法、确凿的证据和艰辛的工作去求证,去探索。
楚长城遗址是我国中原和江汉地区规模最大的“以线连片”的地上文物,是历史的丰碑、文明的象征和文化的宝臧,是古代劳动人民又一伟大的创举。楚长城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历史、文化、地理、军事、民族等学科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并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张方涛杨沛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