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韩都故城
宜阳韩都故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都宜阳故城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早期都城,位于今宜阳县城西25公里的韩城镇东侧,是当时韩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中心。该遗址规模巨大,布局完整,结构严谨,保存完好,出土文物丰富,是东周时期韩国历史沿革的客观见证,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建筑艺术、丧葬习俗、社会风俗以及古代都城发展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宜阳韩城,有一座战国都城遗址
沿着宜阳县韩城镇城角村村道向东走,可以看见一条南北走向、3米多高的城垣遗迹。据宜阳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这一段城墙便是韩都宜阳故城的东城墙北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对韩都宜阳故城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勘探和试掘。结果显示,韩都宜阳故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510米至2150米,东西宽1630米至1843米,分宫城和郭城两部分,总面积310万平方米。其中宫城位于故城的西北角,北部向外突出,坐落在山坡上,南部与郭城相连;考古人员在宫城区发现了不少墓葬,可能为陵墓区。郭城位于故城的东南部,城内西北高,东南低,正中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断崖将郭城分为南北两部分。
该城城垣都由夯土筑成,其中东墙与北墙保存较好。东墙全长1515米、宽18米至36米,现存高度为3米至6米;北墙全长1843米、宽18米至38米,现存高度为1.5米至8米。西墙长约2150米、南墙长约1630米。
考古人员在郭城东、北两面各发现一座城门,在两面城墙外发现有明显的护城壕遗迹,在北墙外侧还发现有5个“马面”(古代为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在许多城市设有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突出矩形墩台,利于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这种城防设施俗称为“马面”,或称为敌台、墩台、墙台)遗迹,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马面”遗迹。另外,考古人员还在一些城墙的外围发现大量建筑堆积,可能为敌楼建筑。
在郭城西北部,考古人员发现了大型建筑基址3处,烧窑群1处,东西、南北方向的大道各1条。在郭城的周围还分布着许多与之相关的墓葬、烽火台等遗迹。此外,在城区内外农田里发现有大量的铜戈、矛等战国时代的兵器和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晋、郑、卫等国铸行的一种金属货币,也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之一)。
规模宏大,曾是交通枢纽、商贸大市及军事重镇
专家介绍,韩都宜阳故城规模宏伟,工程浩繁,该城应该是在韩国迁都之前就修筑了较长时间。史料记载,韩国本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周威烈王二年(公元前424年)韩武子迁都宜阳,到韩景侯时(公元前408年——公元前407年在位)又迁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市),所以宜阳是韩武子时期(公元前424年——公元前407年)韩国的都城。此后,该城一直使用逾千年,至北朝时期因战事才遭废弃。
韩都宜阳故城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业城市。《东周策》记载:“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可见当时的宜阳城规模宏大,人口稠密,储物丰富。近年来,该城周围出土了大量战国货币,也足以证明当时宜阳的商业繁荣、经济发达。
韩都宜阳故城也是韩国的军事要塞。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派相国甘茂“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秦死伤者众”。这说明了宜阳形势险要、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大量史料也证明,该城不仅在战国时期战略地位显著,在之后的两汉、两晋及南北朝时期仍旧是军事重镇。
此外,韩都宜阳故城还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历史上,曾有3条交通要道在此交汇。其一为两京大道:从春秋战国至唐宋时期,连接洛阳、西安两京,出函谷关、自陕往东南走崤山南麓,经雁翎关、宫前、河底、韩城,东至洛阳,或者至郑、宋、齐鲁等地,这是一条东西大道。
其二为秦楚孔道:自秦出函谷关,沿崤山南麓东下,在韩城南渡洛河,再渡伊水,可达南国。这条大道西通秦陇,南下吴楚,是一条商旅大道。
其三为晋楚通道:自晋南下,从今三门峡北岸过河,沿陕县、韩城到达南国。历史上,河东的池盐便是经过此路运销到南方的。
这三条大道都是以韩城为枢纽,直到民国初年陇海、京广铁路通车前,韩城的交通枢纽地位都未曾变化过。
立足长远,保护、开发珍贵文化遗产
据专家介绍,从整体来看,韩都宜阳故城是东周列国都城中保存较好的一座。城墙东、北两面至今大多数仍高出地面3米至8米左右,城内85%的面积尚未被村庄或建筑物破坏,且地下文化层丰富,保存较好。
在有效保护遗址前提下,通过合理开发展示遗址的历史文化资源,带动当地的旅游文化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首先对真实的遗迹进行保护展示,如给保存较好的城墙东北角的断面处采取适合的方式加以保护展示,配合环境治理、美化工程,显示出城墙的历史厚重感和沧桑感;对遗址内的封土墓冢绿化立碑,结合旅游线路规划可登顶的小路,提高遗址的可视性和参观趣味;还可以复原马面、敌楼、城门等遗迹,再现昔日韩都宜阳故城的文化风貌,增加参观游览内涵
宜阳韩国故城于2000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0年被列入“十二五”全国15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名单,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