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县县衙
密县县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密县县衙,现称新密古县衙,位于郑州西南40公里的新密市,建于隋朝(公元616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距今1400年的历史。2006年6月新密古县衙被省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国内现存历史最长、规模庞大、保存完整、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县级衙署,有“中华第一衙”之称。
密县县衙,位于河南省会郑州市西南43公里处,古县衙所在地,原古名为法桥堡,隋代由密县县东大隗移此。
密县古县衙始建于隋代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代,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国内现存历史最久的官署衙门。
其中衙署内的监狱历代沿用,一直使用到2003年,专家称监狱使用之最,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奇迹,在文物界有“中华第一衙”之称。
县衙历代屡有增修重修,后毁于元代战火。明清时期曾进行过整修,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三堂、大仙楼、监狱、莲池等建筑基本完整,拥有我国沿用时间最长(一直沿用到2003年)的监狱、它的建筑很有特色,是全国唯一一个具有莲池、唯一一个具有五进院落、具有双四合院特色的古建筑,也是唯一一个受过皇封的县衙。
明洪武三年,知县冯万金在旧址重建,自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形成五进院落。基本保持了古时官署衙门的原有格局刑制。县衙的建筑依级别规制而建,并且必须遵循居城正穴,座北朝南,左文右武,前堂后宅。
密县县衙坐北朝南,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10米,中轴线上建有照壁、大门、莲池、仪门、戒石坊、月台、卷棚、大堂、二堂、三堂、大仙楼、后花园、东西花厅等由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形成九层五进院落,另有东西花厅、八班九房与县衙监狱,共占地4万多平方米。整座建筑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结构严谨,集中体现了古时官衙庄重、肃穆的威严气势。
大堂前的“舆图”,民国十八年由密县县长谷振翔修建。舆图用砖瓦砌东西两半球,“陆以黄土,水以碧草,山以石缀,模型粗具”,把密县旧时的地理风貌以沙盘的形式呈现出来,有诗曰:“游遍陕甘到豫州,时艰无补何须愁。阶前营得舆图在,大地烟云一望收。”
双龙纪念碑为清代知县衷鲲化在重修县衙时所立,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密县县衙经知县衷鲲化大规模整修,堂阶亮阔,设施完备,为后人称赞。县衙大门东侧有受过皇封的双龙纪念碑标志,一般的县衙官署衙门不允许有龙的标饰,而密县县衙在隋、唐曾为密州,属州府衙门,第一任知县卓茂又受过皇封,被封为“褒德侯”,密县县衙才能建双龙碑,大堂前能建卷棚,是规格二制地位的显示。
县衙大门面阔三间,明间为甬道的过道,东梢间的前半间放置“-鼓”一架,专供老百姓击鼓鸣冤之用,从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始设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末一直是封建官吏体察民情的重要手段。此鼓击响以后,在大门口值班的吏役必须上前问明原因,速报知县升堂审案。击鼓鸣冤规定,每次-人只能击鼓三下,如果乱击鼓,升堂就要先挨板子,后审案。
大门上有幅对联:“从来清白无遗漏,自古贪争有后殃”。意思是:为官的要清正,为老百姓着想,因此,他的每件功绩都会被老百姓永远记着,名留青史,如果是-、昏官,不论劣迹大小,老百姓也会看得清清楚楚,决不饶恕他,也不会有好的下场。
大门墩高70公分,宽85公分,厚40公分,重约800公斤,中间雕有精美图案,这对巨形门墩,是县衙的珍贵文物,更有意思的是它还有一个动听的故事,传说在建县衙时,由于交通不便,这两对巨形门墩是一个大汉挑来的,大汉身高八尺,虎背熊腰,一顿饭能吃两筷子厚的烙馍,力大无比,人称桑大汉。这对门墩是他用盖房的檩条挑来的,至今民间还流传着桑大汉挑门墩的佳话,大门墩的上角已磨损6公分。
莲池是密县县衙最特殊的建筑,也是已知的中原地区唯一的有莲池的县衙。大门以里,莲池位于大门甬道两侧,(两池之间是甬道),甬道下边有三孔石券桥洞,左右两池以双桥相连,莲池放水种莲,莲池内植藕养鱼,清雅非常。莲池南北长18米,东西宽6.5米,池深3米,四季都可以看到莲。一意为县衙是清正“廉”洁的地方,二意提醒在这里做官者,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廉”洁的清官。莲池有“廉耻”之意。被称为县衙的“莲池文化”。古人为官注重“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最后二字“廉耻”与“莲池”谐音,寓意清水衙门,廉洁清政,出污泥而不染。“莲池”通常为高等级官衙所用。
仪门是县衙的礼仪之门,平时关闭不开,只有新官到任第一天或迎接高官到来时方可打开,并且规定“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另外,县衙若举行重大庆典活动或公开审理重大案件,仪门也要打开,可以让百姓从中而入,到大堂前观看或旁听。
仪门对联:上联“国正天心顺”,下联“官清民自安”,意思是国家制定的各项政策法令顺民心、合民意,国家自然能够昌盛、太平。各级官员能够廉洁自律,赏罚分明,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仪门两侧设两个门,东门称“生门”或“人门”,在古时是供人们日常出入的门,西门称“死门”或“鬼门”,通常关闭不开,被处决死刑犯走的路,就从这个门拉出去行刑,出西门是古时处决死刑犯的法定方位。按照传统阴阳学说,日出的东方属于阳,日落的西方属于阴,人死后是到西方转世或者入地狱。
“戒石坊”,面南刻有“公生明”三个大字,意思是只有处以公心才能明察事情的-,为北宋赵匡胤首倡。面北刻16个大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是南宋高宗颁示各州、府、县刻于大堂前,记县官办理政务时举目可见,以警戒其秉公办事,如徇私枉法,则天理不容,是要求当官者要爱护百姓,不要做-污吏。到清初又把石碑改作牌坊,通称为“戒石坊”。
大堂院为县衙二进院落,东侧建筑为吏、户、礼房,西侧建筑为兵、刑、工房。他们是衙门具体办事机构,分别掌管着全县政事、刑事、民事、财政、农业、交通、文化教育等行政事务。在六房办事人员,统称“胥吏”,每房办事人员按编制只有二到三人,六房共计不到20人,他们大多都是科举制度下的人才,他们熟悉刑法,精通律例,特别擅长处理衙门内部事务,甚至能够架空知县,贪赃枉法。
吏房相当于现在的组织人事部门。古时,吏房是掌管本县属吏员的升迁调补,下委任状及本县在外做官人员的出身、成份、任职等事宜。
户房相当于现在的民政、财政、税务、土地等部门。户房掌管全县民政、财政、赋税、田土、征税纳粮、灾荒赈济等事宜。
礼房相当于现在的宣传部、教育、文化等部门。礼房旧时掌管全县的教育、学校、县试、礼仪、祭祀、文化、节庆等事宜。
兵房相当于现在的人武部门。兵房旧时主要是掌管全县征集兵丁、马匹、训练丁壮、考武、向上输送兵员、城防等事宜。
刑房相当于现在的公、检、法、司等部门。刑房主要是协助知县受理案件、破案侦辑、验尸填报、堂事笔录、拟写案牍、管理刑狱等。
工房相当于现在的城建、水利、交通等部门。工房主要掌管全县工程营造、兴修水利、修筑衙署、城池、仓库、桥梁、祠庙、铸造银两、枪械等工程项目。大堂东西侧有承发房、库房、茶房,并称九房。解放后,密县人民政府因当时需要,将六房拆除改造。
大堂是县衙的中轴线上的一座主体建筑物。大堂是知县公开审理案犯,举行重大典礼活动及知县发布政令的地方。密县大堂堂号称“牧爱堂”,古时州官称“牧”,县官称“宰”,即是爱民的意思。此堂号为清康熙年间知县衷鲲化定名。大堂前有幅对联,上联:“欺人如欺天,毋相欺也”,下联是:“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此联把欺人也欺天,负民即负国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天人合一”的政治理念和爱民自警的民主思想。
密县县衙大堂前比其它县衙大堂前多一部分建筑叫“卷棚”,是高级别衙署在建筑形式的反映。卷棚两侧设有两个便门,案犯在大堂被宣判后,方可从卷棚内西门拉出去送进监狱。县级衙门是七品县令,大堂前不准随便建筑,卷棚源于古代庙宇的拜殿,密县在隋代建过密州,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于中原,古时密县县衙管辖区较大,另有受过皇封的双龙石碑标志,在此任职的为正五品,石刻为据。卷棚和大堂连接之处没有封闭,下雨时,雨水从缝隙之处流下来,形成像珍珠似的水帘,故叫“两檐滚珍珠”。象征着衙门是清廉之地。
大堂正中设有知县公案,公案桌上放置着文房四宝、红头刑签、绿头捕签。正面屏风上悬挂“明镜高悬”匾额,屏风上还彩绘有“海水朝日”图,象征着官爱民,为政举官者,清如海水,明似日月。顶棚彩绘八卦太极图。按堪舆学说八卦方位图的含意布局设计。四周仙鹤向中心飞去,象征天下归一,四方同心的意思。
大堂两边陈列着县官仪仗:有青旗、蓝伞、青扇、桐棍、皮槊、肃静牌、放告牌、堂鼓等,还有四人抬蓝绢轿一乘,县官下乡巡视时,前面鸣锣开道,后面县官骑马或坐轿,威风无比,坐着的人要站起来,扎白头手巾要取下来,以表示对官员的敬重。在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低下,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能做官,但是,她们的丈夫或儿子做了官,皇帝就会封她“诰命妇人”等称号,这也是对妇女们“三从四德”的一种补偿和奖励。妇以夫荣,母以子贵,所以她们也可使用官员的仪仗。
大堂后边是二堂,是县衙第三进院落,为知县施行权力所用。二堂前设有“宅门”,是县衙的咽喉之地,宅门两侧是门子房,古时衙役值班的地方,称“门子房”,凡是出入人员都必须在这里登记方可通行。如果要求官差办事,得花钱买通这里的门子,就是今天所说的“走后门”。宅门前的这道隔扇门,是对二堂的屏障,称屏门。屏门平常也是不开的,须从两侧的廊道走过,新官到任的第一天或迎接高官到来时,屏门方可打开,常看电视里说:“打开中门迎接”。指的就是前边的仪门和这道屏门;屏门北面横匾上 书:“天理、国法、人情”六个大字,“天理”是指天然的道理,“国法”是指国家的法律,但这里的“人情”并不是常说的人与人之间的私情,它指的是民情或民意。唐朝时为了回避唐太宗的名讳,把“民情”改为“人情”,沿用至今。这几个字在知县审案时举目可见,作为断案施政的宗旨纲领,警示县官在办案中要顺天理、合国法、通人情。
二堂有幅对联:上联:“法行无亲令行无故”,下联:“赏疑唯重罚疑唯轻”。此联中的“亲”、“故”、“重”、“轻”四个字真实反映了为政当官者的执法思想,一级赏罚尺度也是告诫知县对有疑问的案件要慎重处理,从轻发落,以免造成冤假错案。
二堂堂号为“三鉴堂”,为清代知县衷鲲化定名。“三鉴”即鉴于镜、鉴于古、鉴于人,唐代名相《魏征传》中记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二堂是审理不公开的重大案件和大堂审案时知县退思、小憩之所。两边摆放着审案中可能使用的笞仗、夹棍、拶子等刑具,为知县行施权力所用。二堂另有两块跪石,原告跪正方跪石于东侧,被告跪长方跪石于西侧,因为被告往往有同案犯,被告跪石比原告跪石长些。东西厢房为八、九品官员办公的地方,东厢房为文物展室,展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布币、汉代画像砖、唐代瓷器、明代砖雕等。西厢房为密县历代名宦事迹展,汉高宗统一海内,始置密县从(公元0002年),从汉代第一任县令卓茂至清末最后一位官员,先后在此任职的县令、知事共194位。其中清官38位,进入名宦祠者10位,他们为政清廉,秉公执法,对人民、对国家有特殊贡献,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们深受密县人民的崇敬和爱戴。密县境内都有他们的庙宇,世世代代相传。
三堂是县衙的第四进院落,三堂是知县正常办公议政和接待上级官员的地方,同时也有一些涉及机密、隐私不宜公开的案件在三堂审理,另外审花案也在此审理。但这不是常说的“三堂会审”,三堂会审是指特别复杂的重大疑难案件,古时要在京都三大部门(刑部、大理寺、督察院)同堂会审,称“三堂会审”。三堂东侧两间是知县接待上级官员和知县商议政务的地方,中间是审理隐私和机密案件的地方,西侧两间是知县办公临时休息的地方,另有迎接上级高官及审理案件临时的更衣室。
三堂院东西厢房是二位师爷办公的地方。一位是钱粮师爷,一位是刑名师爷。他们是知县的重要幕僚,也称幕友。包括知县在内都要敬其三分,因为新官到来往往不懂钱粮、刑名之事,就是当了多年知县,也未必能熟悉业务,所以必须依靠师爷,历史上有“无绍不成衙”之说。师爷没有品级,不吃皇粮,他们由知县聘任或者从家乡带来。主张“言从则留,言不从则去”。性质就相当于现在的私人秘书或者私人顾问,他们的俸禄都由知县定期奉送,每年大约二、三百两白银,确实的说师爷是“以非在官之身,而理在官之事”,古时这个院人们很难来到此院。
县衙三堂堂号称“退思堂”,意思是知县出审案件后回避休息时,反思今天办案公不公,是否符合国家政策。三堂东厢房为清十二帝和师爷历史简介,另有清代圣旨。三堂对联上联:“情系溱洧四面云山归眼底”,下联:“政循卓君万民忧乐在心头”。意思是:溱洧是密县境内的两条历史名河,来密县上任的县令要钟情密县山水,要经常下乡察看,了解民情,每座山、每条河都收归眼底。
大仙楼是县衙第五进院落,为五间双层小瓦楼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双层小瓦楼房,是存放县衙重要资料、贵重物品的地方。年终封印时,印鉴也存放于此,那时没有公章保管制度,供奉有守印大仙,所谓大仙,相传是狐狸-成精,化为人形,神通广大,威镇群妖,古时县衙中常供“守印大仙”之位,以防印信盗失。
土地神是一方保护神,掌管人间善恶,行为道德,并能守护一方百姓岁岁平安,年年丰裕。土地神能察人间善恶,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土居中央,能生万物,造福于民,所以各级衙门都供奉有其神位。
衙神庙,也称赞侯祠,供奉着汉代两代人臣,即萧何和曹参,因为萧何辅佐刘邦建立了汉王朝,任相国,又制定了律令典章,能依-罪,平定刑狱,治理天下,安定民心。萧何死后,曹参继任相国。衙门供奉他们,是希望能够象萧何、曹参一样飞黄腾达,官运亨通。
监狱是囚禁犯人执行刑罚的重要场所。密县县衙的监狱是国内仅有的古代监狱,始建于隋代,密县监狱的使用是在中国乃至国际司法史上创造的一个奇迹,监狱位于大堂西南,俗称南监。监狱在中国起源于夏代,皋陶是第一个刑官,他制定刑律,发明囚、牢,已有4000多年了,所以后人称皋陶为监狱的祖师爷。旧时监狱内设狱神庙,每月初一、十五或狱内发生重大事情,犯人和狱吏都要到此举行活动,祈求狱神保佑。
密县县衙监狱从隋代沿用至2003年搬迁新址,历时1400年,监狱分外监、内监、女监三部分,外监在东院,是羁押、拘留犯人的地方,女监是关押女犯的地方,牢房分为死牢、普牢和女牢。现在,监狱里面布置的有刑具,有古代刑罚烙画,有古代五刑和男女罪犯的泥塑像展。
新密古县衙自隋代至民国末年,共有194位县官在此任职,38名清官一心为民的事迹一一记录,155名庸官及一名-也都列表
地址:郑州市新密市开阳路南段
类型:历史建筑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电
话:0371-69896016
开放时间:
9:00-17: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