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遗址
磁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磁山遗址分布在河北省武安县县城西南洛河北岸的台地上。
该遗址是中国华北地区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的年代早于仰韶文化,约为公元前5400年~公元前5100年。遗址的文化堆积极为丰富,又颇具地方特色,对于探讨仰韶文化的渊源和追溯更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具有关键性意义。由于该遗址的典型性,故将在这里发现的文化类型命名为“磁山文化”。目前在河北的中南部,从武安到容城一带已发现十余处属于磁山文化的遗址。
农业是当时的主要生产方式,在遗址中发现了两座房基,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在房基的四周出土有窑穴460余个,在其中80个窖穴中发现有已经炭化的粟,有的堆积厚达2米以上。石斧、石刀、石镰、石铲、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等生产工具的使用在遗址里非常普遍。当时人们已经学会驯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此外,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制陶是磁山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陶器采用泥条盘筑法和捏塑法制成,器形不是很规整。其中以夹砂红陶较多,器型主要有杯、碗、盘、钵、三足器、双耳壶、罐、豆等日常生活器皿,陶器的表面饰有绳纹、网格纹、蓖纹、乳钉纹等纹饰,做工较为粗陋,远逊于仰韶文化的轮制加工制陶法。(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