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国故都
巴国故都景区位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西邻巴东,南接五峰。2011年3月29日,巴国故都景区正式对外开园迎宾。整个景区分为香炉石早期巴人遗址公园和白虎垄廪君陵两部分,香炉石遗址位于渔峡口镇东南0.5公里的清江北岸。
该遗址于1983年发现,面积3万多平方米,遗址年代最早为距今4000余年。因修建隔河岩水库,在著名考古专家王善才主持下,考古队于1988年、1989年和1995年分三次对香炉石进行抢救性发掘,在遗址中心地区获得夏、商、周时期的石器、陶器、骨器和铜器等文化遗物近万件及一批早商时期的巴人墓葬,还发现大批商、周时期的甲骨和两枚商末周初时期的陶印章。经专家考证,香炉石遗址附近是我国古代巴人最初定居的都城(即夷城)所在地。它的发现,证明早期巴人不仅没有失踪,而且源流也基本搞清。随着考古的层层深入,专家认定,长阳就是巴人故里。还建有600多平方米的出土文物展览厅,修筑了循环参观道、观景台和停车场等。
香炉石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通过考古发掘,揭露出的文化堆积比较厚,最厚的达5米以上,分为7个自然堆积层。除第1、2层被扰乱外,余皆保存完好。经过测年研究,从第7层至第3层的年代分别是夏时期、早商时期、晚商时期、西周时期和东周时期。出土遗物的种类较多,有石器、骨器、陶器、铜器、甲骨、印章、贝币和动物骨骼等多种,第3层还出有铁器。其中最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的文化遗物是各种陶器。
第7层出土的陶器有罐、釜、瓮、钵、豆和纺轮等,第6层有釜、罐、盆、瓮、钵、豆、杯、盘、纺轮和网坠等多种;第5层有釜、罐、钵、豆、杯、纺轮和网坠等;第4层有釜、罐、瓮、罍、盆、钵、碗、盘、豆、杯、器盖、纺轮和网坠等多种,第3层有釜、鬲、罐、瓮、罍、盆、钵、碗、盘、豆、杯、纺轮和网坠等。各层出土的主要陶器中,都有明显的巴文化特征,如陶钵、陶罐、陶釜、陶豆、陶尖底杯等等都是。
香炉石文化即早期巴文化:鉴于香炉石遗址出土文化遗物的丰富,且又有明显的巴文化特征,加之地层关系又比较清楚,所以发掘后,很快引起了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经过考古学家们的认真整理和对比研究,发现这里出土的大口平底或圜底夹砂罐,敞口、鼓腹夹砂圜底釜,圆唇、敛口、平底钵和尖唇侈口、鼓腹内敛尖底杯等一群为代表的陶器,既不同于清江流域及其附近长江三峡地区一些史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又不同于北方黄河流域夏、商文化的类型,故将这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古代文化另立一种文化名称,命名为“香炉石文化”。这一文化的时限,上接新石器时代末期,下至西周时期,即距今4000多年到3000年之间。这一文化,在长江三峡一带常被人们称为“商周时期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其实就是与“香炉石文化”相类似的文化遗存,只是都没有香炉石遗址出土的那么多,那么典型,那么自成体系的陶器群体。这说明香炉石遗址的文化遗存,既有它的独特性,又有它广泛的代表性。尤其是这里出土的大批商周时期的甲骨和商末周初时期的我国最早陶印章,这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是我国南方各省、区都没有过的重要发现。
香炉石遗址现已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树立了保护标志,划定了保护范围,成立了相应的管理和保护组织,明确了保护责任。现在已将这处保护单位辟为香炉石文化遗址公园,在遗址外围新建陈列馆600平方米、停车场800平方米。在公园入口处增设了各界人士书写的题词碑铭。为确保安全,又保持原貌特征,在遗址内铺设保护性的青石路面1000米,青石台阶1100步和栏杆340米。
走进巴国故都景区的白虎垄廪君陵园区,可以看到整体修缮一新的巴人先祖廪君陵,占地8000平方米,墓高13米,直径90米。陵墓前建有祭祀亭,是廪君陵的标志性建筑。陵墓后有土家族大姓“白虎垄堂”覃氏宗祠等。香炉石早期巴文化遗址公园占地3万多平方米,严格按照古籍记载和地下考古发现还原历史旧貌,不改变现有地貌和生态,把山水自然风光和远古历史文化融为一体,再现古代巴人生活情景。
为了顺应清江旅游发展的需要,渔峡口镇现成立了旅游接待专班,负责各地游客前来祭祖和观光的接待事宜。
长阳清江画廊
麻池古寨
清江古城
北纬三十度岛
仙人寨
倒影峡
武落钟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