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梁题刻
白鹤梁题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题刻位于四川省涪陵市城北的长江河道中。
白鹤梁是一块天然的石梁,东西长1600米,南北宽达10余米,常年淹没于在水中,只在冬春的枯水季节时才露出梁脊,是长江中上游的一处著名的水文古迹。
从唐代开始,共在白鹤梁上凿刻了36尾石鱼,因为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清代涪州知州萧星命石工摹旧迹在石上重刻二鲤,并凿刻了题记。平时的时候,石鱼隐于水面以下,遇到枯水时才露出水面。石鱼的周围刻记着自唐广德元年(763年)以来至二十世纪初年,共1200年间的72个最低枯水年份线。据长江干流多年实测的水文记录表明,长江最枯水位出现约十年为一个周期,与石鱼的记录颇为吻合,故而石鱼题刻对研究长江中上游的枯水规律及生产建设、航运等都有重大的史料价值。古人有“石鱼出,兆丰年”的经验之谈,1953年、1963年、1973年,白鹤梁上的石鱼三次露出水面,而当地这几年也都获丰收,因而石鱼被看成是年成丰歉的预告表。
石梁上除了石鱼和水文的刻记外,还有历代的文学家、诗人,如黄庭坚、晁公遡、朱昂、王士祯等的诗文题刻160余段,真、草、隶、篆各书体应有尽有,随地势凿刻,琳琅满目,故又有“水下碑林”之誉。(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