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庵
白云庵曾经是一座名闻遐迩的古刹,遗址现位于我县范集乡戴园村西田庄东南直沟东岸。据《蒙城县志》记载:该庙是古坛城(北冡故城)的东门。民间传说从前有个刘氏姑娘嫁给戴姓人家为妻,婚后不久夫亡,守节不再醮。娘家为她建白云庵,让她出家为尼,因戴姓是当地名门望族,有18个庄,白云庵又成了戴氏的家堂庙,故称“戴堂庙”。
此庵初建年代己无从考查。据耄耋老人回忆,自清代中叶至抗日战争以前,曾三次重修;最后一次重修为西田庄田老捷、戴集戴殿先和马桥马立人经办,他们都是素孚众望的秀才乡绅。
此庵有前后两殿,砖瓦结构,造型庄严古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具有典型的民族建筑风貌。
后大殿三间,中间出厦,两根红漆明柱立在青石鼓座上。殿顶是鸳鸯瓦,檐瓦下垂,形如牛舌。滚龙脊上由龙形脊砖组成二龙戏珠图案;脊中间修一个庙上庙,内有姜尚像,叫做“神上神”。小庙两侧各有两个小猴子,脊端有龙头,屋山是风火山。殿中塑有观音菩萨像,两手托着红孩儿,后有娃娃山,遍布泥娃娃,还有一座闭门小庙。神台上置一香炉和一对烛台,前面八仙桌上有一套紫泥茶具,桌前八砖地上放一圆形蒲垫,供香客拜神。东梁上悬吊一面大鼓,粗约两人合抱。东间塑窦真阁夫妇像和站班。西间是老僧住室。
前大殿三间,造型与后殿相似,略矮,中间无出厦,脊上置避雷针。殿内正中间塑东岳大帝像和站班;东间塑关圣帝君像,周仓持大刀、关平捧大印分立两侧,东屋山还有黄天化像;西间是气三官铁像,并有铁神站班。
配殿两小间,比前殿低得多,前大殿东墙开有小门与配殿相通。西间是大门通道,门楣上额白粉墙上题“白云庵”三个金字,雄厚遒劲,为清代秀才田稔手迹。过道东西墙边各立石碑一块。东间名“三义堂”,塑牛王、土地和财神像,鬼、判站班。
东廊房是六间海青房。南三间为客屋,供来往僧、道、尼姑、行旅客商、乞丐等人借宿。北三间正中塑神医华佗像和站班;北间塑大红马一匹和弁童,南间为小沙弥宿舍。
西廊房是四间草房,南两间是牛屋、草房,北两间是厨房、磨房。
大院中砌一道砖墙,正中是大圆门,分为两个小院。前院空无设施。后院东侧有大松树一棵,有铁铸上层圆形伞式带尖、底座两耳三足如鼎形的香亭一座,还有一大铁钟,悬于木架上。每逢朔望年节晚上,万籁俱寂之时,和尚奋力鸣钟数十响,声闻十余里。
大门外,五棵大槐树一字排列,宛如门卫。东南路边有石井一眼,泉水清冽甘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庵中壁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皆维妙维肖。后大殿东壁画“八仙过海”;南墙门楣画“唐僧取经”;西间箔墙上为“花鸟四季平安”屏。
前大殿东墙画“龙”,龙下画“三英战吕布”;西墙画“虎”,虎下绘“五岳归天”;后墙画“刘备江东赘亲”;前墙门楣绘“苏武牧羊”。配殿东墙画“旭日东升”,一轮红日从东方喷薄而出,霞光万道。
每年农历二月六日和九月九日逢会,据传说是华佗的诞辰和忌日,会期一至三天。承平丰收年景,有梆剧、花鼓、杂技、拉魂腔、拉洋片等文娱活动;有占卦、相面、佛道讲经、帮派收徒等迷信活动;有开鸨、推-、掷骰子、打麻将等-活动;庵周围卖吃喝的、做小生意的,应有尽有。很多善男信女或徒步或乘车骑马专程进香。有的人因病向华佗祈祷求药;有的人因娇儿病重投医无效而求神治病。偶有病愈者,穷人把孩子舍给庙里当小和尚;富家等孩子十二岁时,唱三台大戏,让孩子倒骑驴绕庙三圈,老僧用笤帚打出庙门“还俗”。婚后久不开怀的妇女或有女无子者,来庙“拴儿”。更多的人是来看热闹的,足有数千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庵周围黑棚、白棚一望无际。庵门前,游僧、乞丐端着小笸篮,哀求施主撂香钱。华佗殿、后大殿搁放大笸篮,由庙僧看管,香客随意施钱。
此庵与坛城集上、下寺,白沙集白沙寺,曹市集曲水寺属同一佛门流派。其禅师盛临五及其徒田心法圆寂后,都葬在该庵僧人墓地。此庵有120亩庙地。清末废除科举制后,在此办学。
建国后,设立戴堂完小,神像全毁。“文革”后,改立初级中学。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