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4月的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88年扩建为剧院。40余年来,剧院集中了一代代黄梅戏的优秀艺术人才,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把黄梅戏由安徽民间推向全国,走向海外,一度辉煌;马兰、黄新德等中青年优秀演员,使今天的黄梅戏成为海内外观众广泛喜爱的剧种。历年来,剧院整理、改编、创作了400多出剧目,如传统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红楼梦》等。 剧院在开拓剧目题材的同时,充分发挥黄梅戏音乐长于抒情,演员善于塑造性格和剧种富有田园牧歌的特色,力求使黄梅戏艺术尽善尽美。
原称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87年改团为院。全院200余人。1953年4月建团,是黄梅戏最具有代表性、最有影响的的表演团体。黄梅戏最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以及优秀演员潘璟琍、张云风、王少梅、丁紫臣等,都是该团第一批成员。此后,丁永泉、胡遐龄、潘泽海等著名老艺人纷纷调入,不仅使剧团更好的继承传统,更重要的是紧紧把握住黄梅戏的风格。1980年前后,马兰、黄新德等新秀进团,给该团增添了新鲜血液,使剧团更具活力。名剧《天仙配》、《女驸马》便是该团整理改编的;同时,还整理,改编、演出了《夫妻观灯》、《打猪草》等。这些剧目,在国内,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东南亚和欧美各国等海外地区.都有极大的知名度。从1955年起,先后拍摄了黄梅戏电影艺术片《天仙配》、《女驸马》、《春香闹学》、《槐荫记》、《牛郎织女》、《盂姜女》;同时,还拍摄了多部黄梅戏电视艺术片,如《定婚照的风波》、《这家没男人》、《风流杏花村》、《英宁》等。
剧团改剧院后,下设“2个团1个艺术培训部”,一团和二团为演出单位,艺术培训部专门培养黄梅戏接班人。应该说,从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建团开始,就集中了黄梅戏编剧、导演、演员、编曲的精英,不断地挖掘、整理,改编、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剧目,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并到香港、台湾、新加坡献艺。全国90%的省份,都留下了他们的演出足迹。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艺术风格,对全国黄梅戏的其他各院(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